《啟迪觀察》| 德國:中國高科技行業的興起——打造互聯網帝國
2018-01-17 來源:未知 點擊:1137次
前言:幾個巨型企業的主導地位反映了全球資本和市場力量不斷集中的趨勢,尤其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美國,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現在都是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正在向其他行業滲透,并不斷給傳統行業施加壓力。同樣,中國的科技巨頭現在也是國內兼并收購活動的主力軍。他們也正在向各個行業進軍。
中國政府的在線審查以及網絡監管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雖然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行業的大力干預令人關注,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的私有企業,它們相對來說更為靈活,其領先技術已經開始真正走出國門。在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計劃以及國家IT 發展戰略的政策支持下,中國互聯網科技部門正在利用本國快速增長的市場積蓄力量,借助全球網絡推動創新。
中國互聯網的傳奇故事的核心架構,其實是一個從硅谷設計平臺中獨立發展起來的在線生態系統。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發展多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干預和保護支持,又有多大程度得益于中國企業的本土市場知識和創業動力,這個問題還有待商榷。無論如何,現在中國自身的網絡平臺已經與美國設計的美式平臺拉開了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領先地位,例如適用于移動設備的應用程序、“線上線下”服務和金融科技等領域。中國現在已占領了全球數字支付市場的一半的份額,以及全球在線貸款市場的四分之三。而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大部分的個人生活消費和工作消費都通過綜合網絡平臺完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整個中國社會正在邁向以移動設備為載體的數字時代,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加緊趕超全球領先的生產廠商。
中國擁有7億互聯網用戶,并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酵,推動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創業環境的誕生。在過去三年間 ,由于私人風險資本投資浪潮的興起,以及國家支持的復合型資金和國家扶持型孵化器數量的激增,中國境內已經產生了 34個獨角獸企業 (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私營企業) 。相比這一驚人的增長,更讓人不容忽視的是,如今其中一些企業在規模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類似企業——例如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和社交媒體巨頭騰訊各自的市值均超過了2500億美元。阿里、騰訊,再加上搜索引擎百度,共同形成了中國在線服務行業“三巨頭”。 它們投資和購買初創企業的野心甚至超過了硅谷的同行們。
這幾個巨型企業的主導地位反映了全球資本和市場力量不斷集中的趨勢,尤其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美國,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現在都是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正在向其他行業滲透,并不斷給傳統行業施加壓力。例如在汽車行業,技術趨勢迫使傳統的汽車企業與年輕的互聯網巨頭合作,從而保持自身競爭力。
同樣,中國的科技巨頭現在也是國內兼并收購活動的主力軍。他們也正在向各個行業進軍,比如醫療行業和機器人開發制造行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網絡連接在汽車使用中的作用和需求,以及開發人工智能所需的大量數據,使得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公司在前數字經濟時代的標志性產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淘汰了國外的競爭者,本土移動拼車應用滴滴出行收購了Uber的中國業務,給企圖征服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公司帶來了致命的一擊。國外汽車制造商、電池制造商和導航系統供應商則可能會是中資企業的下一個目標,因為中國正在努力利用其獨特的在線生態系統建立一個以技術和企業為依托的可見的“車聯網”。
然而,鑒于之前在其他行業國家產業政策曾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國家在資金上對數字產業的過度支持確實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效率低下和公開欺詐等問題。中國大量現金流入的風險投資行業不僅鑄成了一些損失慘重的失敗案例,還導致了一些成功的企業一味追求速度和規模,卻忽視盈利能力的現象。正如作為當前主要勞動力的“90后”(相當于千禧一代)一樣,大多數中國互聯網企業只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成長,而在這期間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盡管它們并未經歷過2000-2002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這樣的嚴峻考驗。2016年,情況似乎開始有了變化,私人投資者對互聯網初創企業的投資熱情開始冷卻,從起初的對獨角獸企業青睞有加,轉而開始避開瀕臨死亡的企業。這一情況又同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相同,對于過高的估值和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的擔憂,抑制了投資者的熱情。但在中國,通過推動服務和技術創新來刺激放緩的經濟意味著國家可能會繼續向互聯網行業注入資金,從而再次引發資產泡沫,加劇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膨脹的困境。
盡管如此,中國的企業應該利用這股創業的活力和決心來保持發展勢頭。“永久性戰爭狀態”,百度首席科學家是這樣描述當今中國的創業環境的。相比之下,現在的硅谷則被普遍認為太養尊處優,過于自滿。一位觀察員指出,在HBO喜劇中描述的創業公司在中國將根本無法生存。一份外泄的阿里巴巴應對企鵝入侵(指騰訊進軍電商領域)的備忘錄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現在的商業環境。備忘錄中提到要將戰火引到對手的棲息地,并最終將其擊滅。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反映在中國各省爭奪啟動人才與資金的競爭中,同時也意味著數字經濟時代將成為中國經濟演化的下一個階段。
科技產業也將受益于政府整體經濟計劃。中國政府不僅僅試圖把車輛網數字化,而且試圖將整個制造業數字化,以此來確保中國在面臨工資上漲、人口老齡化和國外技術進步等現實情況下依然保持鮮活的競爭力。只要能夠對中國制造業的一小部分實現數字化,那就將為提供數據管理和連接服務的公司開辟全新的視野。深圳作為中國的電子制造中心已經有了快速原型模型,證明了將數字技術與靈活且已成規模的中國制造業相結合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此外,科技產業越來越多地與在政治經濟中保留特權的國有企業聯系起來。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募集100億美元的資金(是北美地區的兩倍以上)中,這些資金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對于這些國有企業,與互聯網服務公司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利潤、升級技術系統,從而使自己達到國際競爭水平。對于科技公司來說,這種結合提供了穩定的資金和政治影響力,雖然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掌握在科技公司自己手中——騰訊董事長在推動中央政府“互聯網+”工業政策方面的影響標志著科技公司在國家政治活動中開始發揮影響力。
國家已經明確將科技企業家列入國家議程,目前為止主要是通過審查與指示來合作“凈化”互聯網。但是,領先的科技公司正試圖利用其龐大的用戶數據嘗試建立信用評級系統,如果中國企業成功整合,它將給個人監控和社會控制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中國的政治經濟更是優先獎勵積極推動國家政策的企業和個人。
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的態度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科技企業與政府合作,滿足政府要求的能力(與美國技術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他和政府打交道有一條明確的政策—— 要愛政府,但不要嫁給政府。他主張使用大數據進行預防犯罪,根據現有的政府領導的項目開發類似《少數派報告》中的軟件來預測瀆職,并將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的新電子商務中心作為新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的外交政策理念。
盡管國有企業和學術界均在與互聯網公司爭奪稀有人才的競爭中受挫,但科技企業也在幫助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戰略性研究項目開發和利用數字化經濟帶來的好處。例如,阿里巴巴正在與中國石化和中國移動合作開發云計算服務和大數據分析,并與國防巨頭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合作推動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商業化項目。
然而私營企業推動中國走向技術前沿的關鍵領域是人工智能。作為“當今最大的商機”,人工智能開發自然是中國擁有大量資金和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優先投資之選。百度是首個開發人工智能的中國企業,已被委任牽頭中國國家深度學習實驗室。百度誓言響應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的號召,通過由政府支持的“阿波羅計劃”,讓中國成為人工智能世界的領導者。在中國的科技和國防規劃建設中,人工智能是毫無疑問的重中之重——鑒于美國正在將人工智能用于軍事用途,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也會跟隨美國的腳步將科技企業納入國防創新的隊伍。
引用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的話,“誰贏了人工智能,誰就會贏得互聯網”。然而,吳恩達本人(斯坦福大學教授,原谷歌大腦項目的負責人,直至上個月,一直負責百度的研究實驗室 )也明確承認,中國的科技行業的興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外界的交流中形成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中國的技術行業將會在國際上產生怎樣的影響,則將是下一個有待研究的話題。
本文作者 JohnLee 曾是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訪問學者,研究經濟和技術、外交政策和安全問題。他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主修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和國際法。此前他曾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工作并發表論文。
中國政府的在線審查以及網絡監管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雖然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行業的大力干預令人關注,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的私有企業,它們相對來說更為靈活,其領先技術已經開始真正走出國門。在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計劃以及國家IT 發展戰略的政策支持下,中國互聯網科技部門正在利用本國快速增長的市場積蓄力量,借助全球網絡推動創新。
中國互聯網的傳奇故事的核心架構,其實是一個從硅谷設計平臺中獨立發展起來的在線生態系統。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發展多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干預和保護支持,又有多大程度得益于中國企業的本土市場知識和創業動力,這個問題還有待商榷。無論如何,現在中國自身的網絡平臺已經與美國設計的美式平臺拉開了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領先地位,例如適用于移動設備的應用程序、“線上線下”服務和金融科技等領域。中國現在已占領了全球數字支付市場的一半的份額,以及全球在線貸款市場的四分之三。而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大部分的個人生活消費和工作消費都通過綜合網絡平臺完成。隨著智能手機的應用,整個中國社會正在邁向以移動設備為載體的數字時代,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加緊趕超全球領先的生產廠商。
中國擁有7億互聯網用戶,并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酵,推動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創業環境的誕生。在過去三年間 ,由于私人風險資本投資浪潮的興起,以及國家支持的復合型資金和國家扶持型孵化器數量的激增,中國境內已經產生了 34個獨角獸企業 (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私營企業) 。相比這一驚人的增長,更讓人不容忽視的是,如今其中一些企業在規模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類似企業——例如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和社交媒體巨頭騰訊各自的市值均超過了2500億美元。阿里、騰訊,再加上搜索引擎百度,共同形成了中國在線服務行業“三巨頭”。 它們投資和購買初創企業的野心甚至超過了硅谷的同行們。
這幾個巨型企業的主導地位反映了全球資本和市場力量不斷集中的趨勢,尤其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美國,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現在都是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正在向其他行業滲透,并不斷給傳統行業施加壓力。例如在汽車行業,技術趨勢迫使傳統的汽車企業與年輕的互聯網巨頭合作,從而保持自身競爭力。
同樣,中國的科技巨頭現在也是國內兼并收購活動的主力軍。他們也正在向各個行業進軍,比如醫療行業和機器人開發制造行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網絡連接在汽車使用中的作用和需求,以及開發人工智能所需的大量數據,使得國內領先的互聯網公司在前數字經濟時代的標志性產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淘汰了國外的競爭者,本土移動拼車應用滴滴出行收購了Uber的中國業務,給企圖征服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公司帶來了致命的一擊。國外汽車制造商、電池制造商和導航系統供應商則可能會是中資企業的下一個目標,因為中國正在努力利用其獨特的在線生態系統建立一個以技術和企業為依托的可見的“車聯網”。
然而,鑒于之前在其他行業國家產業政策曾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國家在資金上對數字產業的過度支持確實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效率低下和公開欺詐等問題。中國大量現金流入的風險投資行業不僅鑄成了一些損失慘重的失敗案例,還導致了一些成功的企業一味追求速度和規模,卻忽視盈利能力的現象。正如作為當前主要勞動力的“90后”(相當于千禧一代)一樣,大多數中國互聯網企業只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成長,而在這期間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盡管它們并未經歷過2000-2002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這樣的嚴峻考驗。2016年,情況似乎開始有了變化,私人投資者對互聯網初創企業的投資熱情開始冷卻,從起初的對獨角獸企業青睞有加,轉而開始避開瀕臨死亡的企業。這一情況又同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相同,對于過高的估值和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的擔憂,抑制了投資者的熱情。但在中國,通過推動服務和技術創新來刺激放緩的經濟意味著國家可能會繼續向互聯網行業注入資金,從而再次引發資產泡沫,加劇股票和房地產市場膨脹的困境。
盡管如此,中國的企業應該利用這股創業的活力和決心來保持發展勢頭。“永久性戰爭狀態”,百度首席科學家是這樣描述當今中國的創業環境的。相比之下,現在的硅谷則被普遍認為太養尊處優,過于自滿。一位觀察員指出,在HBO喜劇中描述的創業公司在中國將根本無法生存。一份外泄的阿里巴巴應對企鵝入侵(指騰訊進軍電商領域)的備忘錄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現在的商業環境。備忘錄中提到要將戰火引到對手的棲息地,并最終將其擊滅。這種激烈的競爭也反映在中國各省爭奪啟動人才與資金的競爭中,同時也意味著數字經濟時代將成為中國經濟演化的下一個階段。
科技產業也將受益于政府整體經濟計劃。中國政府不僅僅試圖把車輛網數字化,而且試圖將整個制造業數字化,以此來確保中國在面臨工資上漲、人口老齡化和國外技術進步等現實情況下依然保持鮮活的競爭力。只要能夠對中國制造業的一小部分實現數字化,那就將為提供數據管理和連接服務的公司開辟全新的視野。深圳作為中國的電子制造中心已經有了快速原型模型,證明了將數字技術與靈活且已成規模的中國制造業相結合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此外,科技產業越來越多地與在政治經濟中保留特權的國有企業聯系起來。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公司募集100億美元的資金(是北美地區的兩倍以上)中,這些資金大部分來自國有企業。對于這些國有企業,與互聯網服務公司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利潤、升級技術系統,從而使自己達到國際競爭水平。對于科技公司來說,這種結合提供了穩定的資金和政治影響力,雖然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掌握在科技公司自己手中——騰訊董事長在推動中央政府“互聯網+”工業政策方面的影響標志著科技公司在國家政治活動中開始發揮影響力。
國家已經明確將科技企業家列入國家議程,目前為止主要是通過審查與指示來合作“凈化”互聯網。但是,領先的科技公司正試圖利用其龐大的用戶數據嘗試建立信用評級系統,如果中國企業成功整合,它將給個人監控和社會控制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中國的政治經濟更是優先獎勵積極推動國家政策的企業和個人。
阿里巴巴董事長馬云的態度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科技企業與政府合作,滿足政府要求的能力(與美國技術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他和政府打交道有一條明確的政策—— 要愛政府,但不要嫁給政府。他主張使用大數據進行預防犯罪,根據現有的政府領導的項目開發類似《少數派報告》中的軟件來預測瀆職,并將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的新電子商務中心作為新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的外交政策理念。
盡管國有企業和學術界均在與互聯網公司爭奪稀有人才的競爭中受挫,但科技企業也在幫助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戰略性研究項目開發和利用數字化經濟帶來的好處。例如,阿里巴巴正在與中國石化和中國移動合作開發云計算服務和大數據分析,并與國防巨頭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合作推動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商業化項目。
然而私營企業推動中國走向技術前沿的關鍵領域是人工智能。作為“當今最大的商機”,人工智能開發自然是中國擁有大量資金和數據的互聯網巨頭優先投資之選。百度是首個開發人工智能的中國企業,已被委任牽頭中國國家深度學習實驗室。百度誓言響應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的號召,通過由政府支持的“阿波羅計劃”,讓中國成為人工智能世界的領導者。在中國的科技和國防規劃建設中,人工智能是毫無疑問的重中之重——鑒于美國正在將人工智能用于軍事用途,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也會跟隨美國的腳步將科技企業納入國防創新的隊伍。
引用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的話,“誰贏了人工智能,誰就會贏得互聯網”。然而,吳恩達本人(斯坦福大學教授,原谷歌大腦項目的負責人,直至上個月,一直負責百度的研究實驗室 )也明確承認,中國的科技行業的興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外界的交流中形成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中國的技術行業將會在國際上產生怎樣的影響,則將是下一個有待研究的話題。
本文作者 JohnLee 曾是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cator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訪問學者,研究經濟和技術、外交政策和安全問題。他畢業于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主修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和國際法。此前他曾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工作并發表論文。